病毒(细菌)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发布于2022-02-15 16:25:36

生物作业不会,问问途径

2个回答
admin
网友回答2022-02-15
1、真菌的病害:在病害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如黑斑病、白绢病。传播途径:空气、水流 2、细菌的病害:病部无明显的斑点,待发现病时,病部已出黄水,用鼻子闻,有臭味。传播途径:土壤、昆虫、种苗。软腐病茎腐病等。 3、病毒病害:病部萎缩、卷缩、黄化、凹凸不平、株苗成丛生状、矮缩。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蚜虫类)、摩擦接触。 4、真菌的病害预防:用大生(80%的代森锰锌)。治疗以米鲜胺类的药(使百克)为主。细菌的病害:以抗生素类药为主。病毒病害预防:勤治蚜虫,切断传播途径,销毁病株。常用吗啉呱类药喷施。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及心得,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指正。
admin
网友回答2022-02-15
1.真菌、细菌和病毒各通过什么途径侵染植物? 答:真菌大都具有主动性,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牙管或者以菌丝从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1)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为:落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牙管,牙管的顶端可以膨大而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以分泌的黏液和机械压力将牙管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后从附着胞与植物接触的 产生纤细的侵染丝,借助机械压力和化学物质的作用穿过植物的角质层。真菌穿过角质层后或在角质层下扩展,或随即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或穿过角质层后先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一般来说,直接侵入的真菌都要穿过细胞壁和角质层。侵染丝是菌丝的一种变态,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以后,就变粗而恢复为原来的菌丝状。(2)许多真菌是从自然口入侵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牙管,再形成附着胞和侵染丝,尔后以侵染丝从气孔侵入,如小麦锈病夏孢子萌发的牙管遇到气孔后,顶端形成附着胞,其下方长出侵入丝,侵入丝进入气孔,在气孔下室膨大形成孢囊再长出侵染丝进入寄主细胞。 植物病原细菌主要以菌体随着水滴或植物表面的水膜从伤口或自然伤口侵入,存在于气孔上水膜内的细菌通过气孔游入气孔下室,再繁殖侵染。细菌还可利用水孔作为进入叶片的途径。而有的只能从伤口侵入。 植物病毒没有主动侵染能力,一般都是从各种方式造成的微伤或者介体直接注入而被动地侵入植物。植物病毒、类病毒必须在活的寄主植物组织上生存。故需要以活的寄主细胞上极轻微的伤口作物侵入细胞的部位。 2.在田间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答:对病害的诊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 (一)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有一个发生传播为害的过程。许多病害具有发病中心,病害总是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植株间病害有轻有重,在病株间常可观察健康植株。而水、肥、气象因子和有毒气体等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发生分布普遍而均匀,面积较大,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病害出现不规则的分布,往往与地势、地形和风向有一定的关系. (二)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观察到病征。有些真菌和原核生物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类病毒病害,在植株表面虽然没有病征,但所表现的病状具有明显的特点。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征,但是病组织上可能存在非致病性的腐生物。侵染性病害的初期病征也不明显,病毒等病害也没有病征,可以通过田间有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病状分布不均、病状往往是复合的等特点与非侵染性病害相区别。 (三)根据田间症状的表现,拟定最可能的非侵染性病害治疗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施药处理,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病害的发展情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