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得到有效回复啦~~~
我同学跟我说,她是一定要去图书馆、自习室学习的。在这些环境中,她会有一种「表演型学习」的心理。因为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有他人的目光的环境中,她就很自然地开始扮演「认真努力」的角色。
扎琼克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社会助长」,包括「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前者是指: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我们的效率会提高;后者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我们的效率也会提高。
「表演型学习」的心理动机,就来源于他人在场所带来的观众效应。当我们身处于群体之中,我们有管理自己的形象的需求,我们需要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
跟大家介绍一个专业术语啊,叫做「印象管理」
据Lakin的研究,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总是在进行着印象管理。
我们在他人面前所做的几乎全部事情,其调控策略都是围绕着印象管理的。(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通过规约自己的言语、动作等等,主动管理自己传达给他人的信息。
说白了,之所以会有「表演型学习」,也是我们需要进行「印象管理」的缘故。从这一层面来说,在图书馆、教室、自习室等地方学习,是比在宿舍、家里学习效果更好的。
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看到群体做什么,我们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假思索地追随。
比如看到一家店门口排着老长的队伍,我们也会去排队。一些网红店,不就是靠「社会认同」的策略,进行营销的嘛。
《影响力》这本书指出,我们会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你看,这不是假期么?票圈里大家都在欢乐地玩耍,你好意思学习吗?你控制不了自己去玩吧?
在家里,在宿舍里,你没有一个榜样性的参照。但图书馆和自习室,会引发你对「社会认同」的寻求,更加有利于你进入学习的状态。
那么,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仅仅是在「观众效应」、「印象管理」和「社会认同」方面,给予我们动力么?
不止于此。
如果你有过,在宿舍和家里学习的经历,你应该很熟悉这种感觉:小心思特别多,胡思乱想,难以平复;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和焦虑,不断涌现。但是在群体的学习环境中,相对来说,你就能够平和很多,更加专注。
在最开始,我对此的感性认知是,当我们处于一种「真空」的环境中,也就是周围没有人、没有其它事物时,我们的那些多余的注意力,无处寄托,就会生发出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情绪。
但当我们置身于图书馆、自习室、办公室之中,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心,是被填满的。
我们需要外部的信息,给予我们某种支撑,某种安全感。然后,我们才能安心地把最核心的那部分认知资源,集中在书本之上。
哈,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这两种情境中的状态,是这样的吧?
好,那么然后,有理有据的解释来了。
我们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才能正常地生活。在信息方面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从环境中,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如果待在没有任何人、任何生物的地方,我们会因为「感觉剥夺」,而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
如果你一直待在家里学习,你所处的环境,是信息不足的,你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是你会有莫名其妙的情绪和想法的主要原因。
没错,我们需要安静的环境,但绝对不是过于安静、接近「真空」的环境。你周围的学习的人、些许翻书的声音,这些是维持信息平衡的必要存在。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场所学习?现在明白了吧。
总结一下:
结论是尽量去公共场所学习,而不是宿舍和家里。
首先,观众效应会给予你表演型学习的强烈动机,我们每个人,都有印象管理和寻求社会认同的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外部的信息,给予我们某种支撑,某种安全感。然后,我们才能安心地把最核心的那部分认知资源,集中在书本之上。
你周围的学习的人、些许翻书的声音,是维持信息平衡的必要存在。
嗯,不要太苛待自己。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学着顺应自己的需求,尽量让自己愉悦一些,你才能做得更好。推荐你专注海洋,让你在学习时更专注。
可以到小*书里搜索当地的付费自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