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四首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发布于2022-01-13 09:17:49

请问贝多芬第四首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是什么呀。。 要有分析结构图。。。

3个回答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3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E大调 6/8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36) (1—4)引子 (5—17)主要主题 (bE) (18—40)连接 (41—59)过门动机 (59—81)副主题 (bB) (8l—127)连接 (127—136)结尾 2.展开部(137—168) (137—168)转调发展 (169一172)引子双动机 (173—176)旋律双片断 (177—180)引子双动机 (181—189)旋律双片断 3.再现部(189—312) (189—201)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201—220)连接 (221—239)第一副主题 (在主调上) (239—312)第二副主题 4.尾声(313—362) 第一乐章 这是一首把年轻贝多芬很大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庞大乐曲,尤其将戏剧性的生命感、生活感注入于奏鸣曲的意图已表露得相当明显,乐章从头至尾,是一股热呼呼流动感觉,在任何一个地方,激烈的热情与憧憬都象一个个的旋涡不停地在打转,而且瞬息万变。 主要主题好似要呼唤什么,向高空直飞的小鸟般音型、舒畅圆滑的音阶,都洋溢着高贵的青春气息。副主题的歌曲也是美得出奇,而后又转变为激烈的、热情的爆发。展开部被提升成蕴藏巨大力量的积累,在开头动机的a小调与d小调上,两次呼唤出悲切的新主题,简直把人们的心灵也带往遥远的、不可知的世界。在末尾的d小调处,经2小节的动机登高一呼,主调的开头动机再度出现, 那冷峻的切分味则充分反映出贝多芬令人惊叹的手法。以属调进入的尾奏,由开头动机直接引导出壮丽的副主题经过狂烈的升腾后,接到有锐利切分音的小结尾动机,此后经过巧妙的变形,再由开头动机迈向结尾,使乐章产生英雄般的磅礴威势。 此乐章是富于主题成分和形成宽阔的样本,它没有激动人心的对比及柔和的抒情因素,但与传统的打猎号角声不一样的英雄军号声却广为采用。贝多芬进步、创新的意图,力求以宏伟的内容来适应其构思的幅度,从最简单的节奏相互关系中创造出众多表现力。贝格说:“这个乐章是深思的奏鸣曲乐章的初期实例。”由此 可见,这一乐章不单是停留在单纯的形式之上,而是在宽阔的形式上注入音乐,注入生命和感情,把内心潜伏的情感暴露出来。 “力与火,,构成了一股强烈的旋涡,使乐章基于快速的、弯弯曲曲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跑动,英雄性的表现也极为*、明显。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3
音乐学院的书店里面专门有一本贝多芬奏鸣曲的曲式分析的书,你可以买,而且音乐考研也用得上。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3
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c大调)(作品第53号) 第二乐章 贝多芬以精妙的序奏代替了原本为本奏鸣曲写的规模大的f大调行板乐章。这个稍微朦胧暗淡的柔板乐章出色地走在明亮欢快的回旋曲的前面,因而使整部作品天衣无缝,十分严整。这个序奏由于直入末乐章回旋曲,所以不成为独立的乐章,整个奏鸣曲实际上是二乐章的。它和前面两首短小的奏鸣曲作品第49号一起成为贝多芬一系列二乐章奏鸣曲的开端。 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53号) c大调奏鸣曲作品第53号就内容和形式来讲,是贝多芬最精妙的奏鸣曲中间的一首。它和贝多芬某些奏鸣曲一般,被人们任意冠以《黎明》两字,而这标题在贝多芬的原谱上是没有的,但是它与音乐的性质并不相矛盾。从序奏过渡到末乐章回旋曲的时候造成了一种印象:继黑夜黯淡的色彩之后,便是大自然欢愉的苏醒。音乐洋溢着那种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喜悦感情,而大自然正是贝多芬所深深喜爱的。这首奏鸣曲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它的特征在某些较早期的奏鸣曲中,特别是在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第27号和d小调奏鸣曲作品第31号就已经存在了。 第一乐章 c大凋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快板写成的。其中大大地发展了奏鸣曲的各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及尾声。第一乐章尽管节奏多种多样,可是它由于始终不变的脉动而统一起来了,关于这点演奏者不应当忘记。例如在演奏这个乐章的时候,往往容易在第二主题的时候放慢速度,这种错误是万万不能容许的。音乐逐渐由十六分音符的进行通过八分音符转为第二主题的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进行。接着新的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加了进来,它在以后,特别在展开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最后,十六分音符进行重又露面。这一切多种多样的节奏,这所有变化多端的进行,假如不被统一的脉动联合起来,那么,它们便完全失去了内在的涵义。 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转调性的乐段。必须指出那一开始就出现的向下属调的转调,这虽然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可仍是异乎寻常的。主部的第一乐句以属音上的停顿结束。在第二乐句中,音乐向e大调转调,为副部的出现作好了准备。因此,主部的第二乐句和向副部过度的四小节共同起着连接部的作用。 副部在大调的上中音调(e大调)上。第一次主题由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和弦陈述出来。它的反复是变奏性的。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初次登场,它在以后有很大的作用。副部具有抒情如歌的性质。继副部的基本主题两次陈述之后,便是副部的第二部分,最初是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而从第9小节开始便变为十六分音符的进行。音乐的性质变成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了。 副部的第二部分很发展,很长(26小节),它的主题素材和节奏素材层出不穷。高潮在6小节范围内引向有强烈的sf的ff,在这以后便是突然的p,接着是dim和pp。随着f的再次出现,结束部就在e大调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的时候开始了。 展开部在下属调(f大调)上开始,结束部的主题在f大调上模进式地移动了一下。以后整个庞大的展开部主要以副部的两个部分的素材为基础。在主部最初几个小节的反复pp以后音乐的性质便起了变化:十六分音符的进行重新出现。 cresc接着开始了,它引向f,在突然的pp之后出现了cresc和f。 展开部的这个部分里,调性变化频繁:f大调、c大调、g小调、c小调、f小调、降b小调、降a大调、f小调和c大调,在大调上出现了副部的素材;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再次上场,整个陈述具有了技巧性华采部的性质。调性又变化多端了,最初按照五度循环:f小调、降b大调、降e小调,可是在降e小调之后出现了b小调和c小调,并且通过六和弦f—降a—降d(降二级音)以及减七和弦(升f—a—c—降e),整段便走向属音持续音。在decresc以后,十六分音符进行又加了进来pp,它的音量逐步增强,最后左右手急速互相靠拢的音阶—ff,这个音阶立即进入再现部,后者开始是pp。 再现部的陈述肖似呈示部。第一乐句的陈述扩大了,它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第二乐句向下中音调转调。副部在a大调上开始,而在第5和第6小节里又回到主调c大调上,以后的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结束部长驱直入尾声,后者从降d大调上主部的陈述开始。 尾声的规模很大,它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由主副部的主题材料构成。真正的结束从主部主题pp开始,在cresc之后,又是急速的互相靠拢的音阶,最后,响亮的短促的和弦结束了整个乐章。 第三乐章 这首回旋曲明亮犹如清晨,应当朴实、自然。速度是平静的,丝毫不匆忙。特别应该避免肤浅的技巧性,而这种性质恰好是钢琴家常常强加给这个乐章的。歌曲因素应当主宰一切。 末乐章的形式是回旋曲。第二插部和尾声由于蓬勃的发展,所以接近于奏鸣曲的展开部。 8小节的连接段(c大调)里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这段引向第一插部。第一插部在a小调上。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依然存在。第一插部的性质是健旺、刚毅的。从曲式上来讲,它是16小节的段落外加一个在持续的主音上的大的补充,后者由ff开始,以pp结束。在补充里,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被普通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代替了。12小节的连接段引出了逐音反复的第一主题。 第二插部在同名小调c小调上开始。这是响亮、急速、又稍严峻的音乐。第二插部开始是分解八度的同度进行。同度进行的开始和随后的段落是带有五度循环离调(c小调、f小调、降g小调)和降a大调的终止的模进式移位。然后,模进从降a大调穿过f小调两次回到c小调上,整个插部以c小调上坚决的重复的终止告终。这里采用了压缩的手法:8小节、4小节、4小节、2小节、2小节、1小节、1小节,最后,四小节重复着结束的c音。 第二插部的第二部分具有展开部的性质,它以第一主题的主题材料为基础。第一主题出现三次(降a大调,f小调、降d大调)以后,便是即兴性质的不大的间奏。这间奏在降d大调上开始,通过e小调和f小调,走向新的一段,其中左手奏着主部中的节奏动机,而右手是琶音式的经过句。插部的主题也按五度循环移位(f小调、降g小调、降e小调),而且又通过降二级音(降d大调)回到了c小调。属音上长时间的停顿又引出了第一主题的反复,在反复以后,和最初一般,连接段开始了,它由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陈述出来并且大大地扩充了,它以进行的突然中止和属和弦上长时期的停顿告终。这些和弦由ff开始,逐渐减弱,到p、pp最后到pp。 尾声上场了。它十分庞大,而且实质上是钢琴协奏曲中华采部那类的大型华采部。它整个建立在第一主题的主题材料的基础之上。它和协奏曲的华采部一样,以颤音结束,接着便是真正的尾声,它占了最后的29小节。这个结束具有明亮欢腾的性质。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