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
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题 一 (30分) (一)选择题(6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这家工厂不断开发新品种,营业额在全行业中手掘一指。 B 这部影片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的题名。 C 会上,他直接了当地对我提出了批评。 D 书写应避免笔画增减、形近相混、部位错乱等错误。 2 根据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改换为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爸爸是话剧演员,妈妈是歌唱家, 平时常常听到看到,无形中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他也爱好舞台艺术。 ②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古论古, 说得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 ③他知道,以前的许多想法都是像 空中虚幻不实的事物,转眼就会消失 ,以后必须踏实努力。 A 耳濡目染 侃侃而谈 海市蜃楼 B 潜移默化 侃侃而谈 空中楼阁 C 耳濡目染 滔滔不绝 海市蜃楼 D 潜移默化 滔滔不绝 空中楼阁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见到那么多久别的老友,对一个远方来客是一桩最快乐的事。 B 他刚考上高中时的精神面貌和现在相比确实大不相同了。 C 人们对这部影片的评论,见解犀利,剖析深刻。 D 近来,这一带湖面上荷叶田田,一片浅碧深绿之中,已有了数点嫣红。 (二)填空题(14分) 4 给下面汉字注音 香港回归 普天同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师说》中,韩愈认为“从师”不必计较对方的长幼贵贱,是因为(用文中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面这段话有三处毛病,读后完成(1)—(3)题 ①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②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③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特有的民族特色。⑤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1)序号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下列词义写出相应的古代诗词名句 ①爱国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阿Q的_________使他常常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满足状态。多年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莎士比亚名剧______________描写了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父亲、骗娶他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③《*国歌》的词作者是_______,曲作者是__________。 (三)分叉题(5分)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下列试题分甲、乙两组,考生选做一组。如两组全做,只以甲组计分。 甲组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9 《药》选自鲁迅的作品集________________。 10 写出这段文字中使用比喻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这段文字突出______________的气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 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9 《祝福》选自鲁迅的作品集_________ 10 写出这段文字中使用比喻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这段文字突出_________的气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四)片断阅读(5分)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圣哲贤人的经籍著作中,也体现在和它有着一定关联的民间文化里。近两百年来,京剧是民间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广泛影响的积极力量之一。《群英会》、《将相和》、《野猪林》等传统剧目早已家喻户晓。由此可见,具有两百年历史的京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而这两百年中的几代人,不仅把京剧作为娱乐手段,而且把京剧作为教育工具。直到今天,许多人的历史知识、道德观念、文化教养很多是从民间文化中获得的,其中京剧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提出振兴京剧是完全必要的。 12 这段文章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 13 这段文章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14 这段文章的论据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 二(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22题(18分) 〔甲〕 ①“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这是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的两句诗。一位科学家对这两句诗曾击节赞赏说:它说明诗人对农业技术在行,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据老农讲:竹子最适宜于肥沃的土壤。邻居栽竹,如有人想“分享”,便可在墙根多施肥料,将鞭笋诱过墙来。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段,这位(a)“思飘云物外”的诗人,(b)早在宋代就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真是了不起的事。现代科学表明,当平原上酷暑四十度时,珠穆朗玛峰的气温却低至摄氏零下几十度。在长空中(c)的人造卫星,其背阳面的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几十度,果然是“高处不胜寒”! ③由此看起来,诗人写诗,是要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乍看来,自然科学所要求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允许有夸张和虚构,而诗歌创作所企求的是热情洋溢和浮想联翩,两者差距甚大。但哲人说得好:“学问像一张网,网孔与网孔间处处相联”。自然科学,对诗人状物抒情,尤其是描写大自然景色,有密切的关系。 15 第②段(a)(b)(c)中应填入的词最适当的一项是 A 通晓 竟然 漫游 B 擅长 果然 畅游 C 擅长 居然 邀游 D 善于 竟然 邀游 16 第③段作者引用“网孔与网孔间处处相联”一句在这里比喻的是___________ 17 归纳〔甲〕部分的中心(不能超过16个字)_______________ 〔乙〕 ④我们要求诗人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是要他们赤裸裸的将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表现在作品中,而是要他们将科学知识融化在诗歌的意境里。这里不妨以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这首题画诗为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⑤此诗抓住冬去春来给生物带来的变化,表现出早春时节盎然的生机、动人的情趣,其中还包含着启人深思的哲理。 在动物世界里,和鹅一样,鸭靠身上长满的浓厚丰密而又润滑多油的羽毛,以及皮下积蓄的一层厚厚实实的脂肪耐寒抗冷。一旦春回大地,河水解冻,好动喜水的鸭子便连忙跳入春江中游泳寻食。因此,水温回升,哪怕是稍稍的增暖,鸭子总比别的动物“先知道”。诗中把科学常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的情景之中,就显得极其自然、妥贴。 〔丙〕 ⑥科学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不论其正确程度如何,只要是实践过的,就能提供理性知识,提供智慧,提供思想素材。因此,诗人掌握科学知识,面愈广愈好,千万不要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唐朝诗人张继,有无学过物理常识,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写的《枫桥夜泊》,却完全合乎声学原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⑦这里写的夜半钟声,道出了古刹的清幽,反衬出秋夜的冷寂。诗人在深秋夜晚的旅途中,心情孤寂,便借助于钟声既含蓄又充分地表达出来,收到了一种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然而宋代的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却批评道:寺庙里夜半是不兴敲钟的,所以张继这句诗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其实,欧阳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在唐代,姑苏一带确有夜半敲钟的习惯,叫做“无常钟”。在唐代,就有不少诗人写过“夜半钟”。如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诗云:“隔水悠扬午夜钟”。白居易诗云:“新松秋影下,半夜钟声后”。皇甫冉诗云:“夜半隔山钟”。于鹄诗云:“遥听缑山半夜钟”……这些都说明写夜半钟在唐代不独张继。他们之所以不喜欢写白日钟,是因为白天有各种声音干扰,远不像夜半钟声那样宽广悠扬,音质柔和深沉,更易勾起游子离人的寂寞、愁烦的心绪。 ⑧这里还有一个声学常识问题。(a)白天钟声传播的区域有限,是因为白天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声速便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b)由于声速是逐渐改变的,所以声线(声波的射线)在其传播路径的每一点上都发生折射,这就形成“弯射”。(c)根据折射定律,弯射时声线应弯向小介质层。(d)即在白天时,声线就弯向上方,这时声射程度就明显减少。(e)夜间则相反,地表散热快,地面迅速冷却,低层空气温度也随之降低,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于是上层空气的传声速度高于地面空气的传声速度,传声路线发生由上层转入下层的弯曲,从而使声射程增加,声音不再散向上层。(f)相反,上层空气的声波却会弯向下方传到地面。(g)因此,对地面上的人来说,传声的损失便可大大减少,并且还能使声波路线如同向前弹跳翻滚的皮球,甚至可以翻山越岭。(h)正由于夜间声能损失小,声波的射程远,所以夜半钟声能够传得很远很远,而且听起来比白天更加悦耳、清晰、韵味悠长。 18 第⑤段 内应填入的一句,最恰当的是 A 这首诗人们看过之后不禁拍案叫绝。 B 这首诗把鸭子和河豚写得栩栩如生。 C 诗人所写的这些,是完全有道理的。 D 诗人这样写,是完全有科学根据的。 19 归纳〔乙〕部分的中心(不能超过16个字)________________ 20 上文与“知其一,不知其二”相呼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⑧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a)(b)(c)/(d)/(e)(f)(g)/(h) B (a)(b)(c)(d)(e)(f)(g)/(h) C (a)(b)(c)/(d)(e)(f)/(g)(h) D (a)/(b)(c)(d)/(e)(f)(g)(h) 22 归纳〔丙〕部分的中心(不能超过14个字)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23—28题(17分) ①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②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③有一次,在比利时名作家媲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大谈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一再反对他的意见,认为罗丹实在可与米开朗基罗媲美。 ④但是,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罗丹那里的时候,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因为在他们畅谈之际,我觉得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⑤不过,最伟大的人毕竟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过身来 着我说:“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星期天,你能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吗?” ⑥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含有激励之意的 ,宽释了我的不安。 ⑦在他的工作室里,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来。 ⑧“这是我的近作。”说罢,他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以粘土塑成的女正身像,十分美好。“这已完工了。”我想。 ⑨他退后一步, 之后,便低声说:“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10他拿起刮刀、木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看了又看。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光: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 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像身上,再刮开一些。 11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作的更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正在创世的上帝。 12最后,他扔下刮刀, 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于是,他便转身向门口走去。 13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什么,立即回过头来, 着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 14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省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15于是,我察觉到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使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决。 23 第①段“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A “我”“还能写得更好”的症结。 B “我”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症结。 C 下文“一个伟大的人”给“我”的启示。 D “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24 第⑤⑥⑨13段的 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 凝视 审视 注视 瞠视 B 审视 凝视 瞠视 注视 C 注视 凝视 审视 瞠视 D 凝视 注视 瞠视 审视 25 第⑨到第12段的详写有三点作用。请分别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第12段划线处应填入一个句子成分,最妥贴的一项是 A 像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时那样温存关怀地。 B 像一个学生把改好的作业交给老师时那样喜忧参半地 C 像一个农民把细泥轻轻地撒上幼苗时那样爱惜期盼地 D 像一个工人停工后把布篷遮住机器时那样亲切爱护地 27 对第14段划线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人类工作中有一部分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现在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了。 B 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都有相通之处。“我”的写作同罗丹的雕塑也应这样。 C 从事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的人们应有相同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精神。 D 人类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从此有了“必须怎样做”的准绳和榜样。 28 在魏尔哈化同罗丹畅谈之际,“我”觉得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人。后来在麦东罗丹工作室里还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29-31题(8分)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抉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9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 (1)为巡船所物色 物色:____________ (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____________ (3)至高邮,制府檄下 檄:____________ (4)死固付之度外矣 度:____________ 30 把“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本段连用了很多“死”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照要求,完成32-34题(8分) 32 阅读朱弁《送春》,按要求回答问题 风烟节物眼中稀 三月人犹恋褚衣(棉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 唤回乡梦雨霏微 a b c d (1)将下列四句分别填入a b c d线上,它们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弱柳沙头絮未飞 ②羡君才到便成归 ③把酒送春无别语 ④小桃山下花初见 (2)这首诗用“ ”和“ ”写出了春天的 。 33 下列四组加点词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 盘盘焉 森然欲搏人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生乎吾前 拜夫人于堂上 D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于是辞相印不拜 34 下列称谓中,全属廉称的一项是 A 孤 足下 不才 B 愚 仆 小子 C 妾 寡人 臣 D 孤 厥 竖子 阅读下文,完成35-38题(9分)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35 解释加粗词语 (1)子与我衣 与:__________ (2)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__________ (3)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__________ (4)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__________ 36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 多于市人之言语 37 “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说的道理还是行不通呀 B 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 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D 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38 本文表现了戎夷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三(60分) (一)写作第一题(15分) 39 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 要求:(1)注意突出作品的特色。 (2)250字左右。 (二)写作第二题(45) 40 阅读下面材料,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是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 要求:(1)全文700字左右。 (2)不要写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