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也脱离不了凡人社会,照样每天三顿饭一张床,专家自然有才没有才自然成不了公认的专家,可是有的专家有才而无公德,有的有才又有德缺才先行德藏后,百姓们认为这样的专家手里都提着一块石头出来演讲,有才的人就因为诽谤毫无根据,不知收敛不如理睬他,而后诽谤越来越多。有德的人只因诽谤毫无根据觉得可怕,关起门来反省自己,而后诽谤越来越少。所谓的德行天下,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国家就是向着厚德载物的方向远驰,我们的国人也应该觉醒了,重视传统国学就是重视国人道德。
专家一词,来自于中国解放初期。由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振,所以*高级领导,在解决*建设问题时对很多技术专业问题是外行,但在*建设中,在工农业等行业,必须要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为领军人物,才能进行正常建设。所以尊称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为专家,所以这是一种对专业技术人士的一个尊称,后来形成了全国的共识和通称,所有的行政人员相对于专业技术员的普通称呼都是专家。但当时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是确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家,但后来就成了鱼龙混杂了。很多人唯利是图,与媒体勾结,自称专家,也被媒体冠以某某专家,进行招妖撞骗,公开欺骗广大人民钱财,如很多医学专家治万病难症,理财专家骗空人的钱财后跑路等。人们只好称这些人是砖家了。后来对于在媒体上进行无底线吹嘘的人也称砖家。
在现行的技术职称体系中,国家规定,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可称为专家。
以前教授专家是一个光辉灿烂的称号,但现在却成被贬损的对象,“砖家”、“叫兽”赫然成为一个流行的称呼。为什么昔日的专家会沦落至此?专家的神圣光环怎么会在人们心目中黯然失色呢?
原因一,大众人认为一些专家们没有站在人民立场上做学问、说人话,他们的权贵立场断送了他们的声誉。当专家教授与权力拥有者和资本掠夺者相互勾连的时候,经济利益与自身声誉形成负相关,这似乎就是根本的原因所在吧。
原因二,专家们由于长期养尊处优并没有实际事物性接触,对于一些常识都已偏离,甚至不少专家已经不调查研究了,而是坐在电脑前编撰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新概念,以求取吸引大众眼球。于是,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尽是与民众意愿相悖。况且现在的专家学术腐败、生活作风的案例不时地侵蚀着专家们的声誉。买题、抄袭、造假、谎言、知识缺乏诸如此类的新闻现象层出不穷。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怀疑和*一切权威的时代,是一个对任何权威都极为苛刻的时代。没有哪个人或群体是网民们所完全信赖的,也给当代造成了信任危机。当然这些原因也只是之一而已,不能一概而论。
也希望能有一批学有所长的学者能够在相关社会领域发表与个人利益无涉的看法及做法,那么“砖家”的市场自然就会萎缩,专家的社会公信力就会得到增强。
因为现在学界存在很多闭门造车的现象,他们做着高深莫测的研究,但是很多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相脱离,亦或者得出的结论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甚至违背了生活常识。
理论研究的泛化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多能用简单话语表示的,但是在学者圈里,他们以数学分析为荣,用人们看不懂的数学公式代入,结果就是为学问而学问,为了维护某个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形成一个准入壁垒,但其实很多人自己都不相信。有时为了彰显独到性,强行逆大流,跳出来博人眼球,更加脱离了群众。众多专家也是对于社会问题争着发表一番,却不负任何责任,所言雨露均沾,朦胧不已,深谙中庸之道,把皮球最后又踢了回去。
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同样一个问题,站在百姓立场上和站在利益团体的角度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利用市场情绪打捞一笔,让公众去买单,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最后追责的时候他们又能全身而退。比如保健品的广告,这些所谓的砖家明知道事实,还是要装作大义凛然的样子,坑害老人。最明显的就是预测又不犯法,长期以来,能够一直一心为人民得有多少。
公众是服务的对象,他们才是主体,不合事实,逆势而为的学问受到唾弃也是理所应当,真正的学者应该为真理服务,不是为人民币服务,也不是为荣誉而奋斗,端正态度才能真正让自己的思想成为人类的财富。
在五六十年代,那个时代的专家教授是真正的专家教授,在国防,科技,医药,工业,农业及各个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是受人尊敬与爱戴的专家。反观现在,专家教授漫天飞,打开电视就见专家在电视里做广告,谎话连编,到医院看个感冒也分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除了收费贵些别无它用。所以在网络上大家都说专家就是“砖家",教授就是“叫兽"
称专家为‘’砖家‘’是戏称贬称,不仅是专家二字,教授都叫成了“叫兽”。这些称呼都是网络语言,原因是现在的一些所谓专家,平时不学无术,信口开河。有的为了利益好处随便代言,失去了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其实无论是专家和教授,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地位。是很受公众尊重的知识分子,有文化的行家。专家的言行甚至对社会也有示范作用,人们愿意听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事至如今,因为一些所谓的专家言行不严谨,不检点,受利益驱动。失去了社会应有的尊重,成了现在所谓的“砖家”。
不知从何时起,“专家”二字开始沾染上了负面意味。
在网络上,有的专家被以“砖家”称呼。这个本该是公众的指明灯、社会利益的看护人的群体,声望和公信力却频频遭到质疑,这样的局面着实让人唏嘘。
是什么让专家成了“砖家”?人们理应追问,社会该当反思。
■有的专家并不是缺乏智慧和知识,只是少了良心
尴尬的现实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的确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他们会用充分的理由告诉你 “为什么超级月亮不会引起地震和海啸”、“为什么不用去超市抢购碘盐”;另一方面,调笑某些“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尚,有些专家刚刚在媒体上露了个头,就已经被网友拽出来,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鸡”,用“板砖”拍成了“纸片人”。
有人觉得委屈,但在一些成为“网络红人”的专家身上,我们确实很难看到为学是为“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的知识分子风范,更莫若说对社会公共问题怀有深刻的关怀了。
闹出种种笑话,倒并不见得是专家缺乏智慧和知识,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少了良心,着实和自身修养有关。想要提醒那些专家学者,在拥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权利的同时,不要忘了你们也同样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郑钦)
■他们总是习惯于在公众面前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
有网友曾发帖大骂水利专家一会儿称 “三峡大坝能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一会儿又说“能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实际上,后来经进一步解说后我们才得知,前者是指洪水来临时三峡水库加荆江分洪区共同作用能确保下游安全,而后者仅指三峡水库自身的防洪能力。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误会?因为一些专家常常不说“人话”,他们似乎和普通公众身处不同的话语系统,张口就是术语,总是习惯于在公众面前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这样一来,原本应该是释疑解惑,结果却令公众越听越云里雾里。一些专家大约至今不明白,真正的学问应当是亲切可爱、通俗易懂的,真正的专家应该能够将专业、复杂的问题解说得明白晓畅。(丁立)
■问题还在于,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
说到这个话题,想起前一阵甚嚣尘上的“张悟本事件”。张悟本之所以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蒙蔽公众,“绿豆茄子包治百病说”之所以能如此广泛地传播,医疗卫生界的专家学者们长时间不站出来澄清、批驳,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中,各种如张悟本之类的伪专家炙手可热,大量错误的健康知识四处传播,不正反衬出业内专家的集体失职吗?
面对愚弄公众的伪专家,真专家沉默;当面对同行意见相左时,专家们更是躲躲闪闪、不言不语。这个群体被“拍砖”的原因或许还在于,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往往是这样,一旦某一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引起了较大争议,其他同行容易碍于面子,保持缄默。但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如果甲专家的观点有问题,最好乙专家能站出来与之博弈,如果乙专家没有将问题解释清楚,最好丙专家能为大家提供更通俗的见解。学术圈不需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真理往往越辩越明。(詹书远)
■媒体在专家公信力丧失的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味斥责专家学者似乎也有失厚道,媒体在专家公信力丧失的问题上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多技术型专家毕竟不是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他们的表述往往会被个别媒体断章取义,作为博取关注的卖点。例如某专家在就“寒冬、暖冬”接受媒体采访时,为求保险起见,说了具体情况如何要等到冬天结束对比同期温度后才能得出科学结论,结果翌日“寒冬还是暖冬,专家说冬天结束后才知道”的新闻就火了。更有某地经适房摇号事件中出现了两个3连号的情况,记者立即采访了当地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据该老师计算,其出现概率是几千万分之一。但实际上后来大部分网友都指出计算有误,因为人数较少,其正确结果应在八分之一左右。
另外,过于依赖单独信源,未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也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这就好比每年的“两会”报道,“雷人”的代表委员未必那么多,但媒体的选择放大了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28.5%的人认为媒体放大了专家的负面形象。(陈茜茜)
■请从权力和资本中抬起头来
回顾“砖家”一词最早在网络出现,大约正是在陕西“华南虎”事件之后。“华南虎”事件中,相关专家的草率决定直接造成了这个国际玩笑。在公众都看得出来那是张年画的情况下,专家却仅仅开了个茶话会般的研讨会,就敲定了野生华南虎生存的结论。而这一事件正反映出长期以来专家呈现*附庸化的问题,一些专家因此被讽作“御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