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挺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如果把华为,为引擎的5G技术,成功运用于这一领域,很可能是率先打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枪。百亿能迅增值为万亿不止。
这个举动,預示着,数百年的二次工业革命硕果的,被西方垄断的燃油车,被逐步淘汰出局,新兴的智能化电动车,將风行天下。财富归属重新洗牌。还預示着,靠开出租车谋生者,可能得换个职业了。
雷军在发布会上很狂躁的说了吗?小米主要的优势在哪里?小米有钱,有钱能使鬼推磨。
小米有1,080亿的闲钱可以用。昨天晚上的发布会中雷军很嚣张的说,就算小米做汽车失败了,小米也能赔得起小米现在整体的收入都来自于手机和其他业务有1,080亿的闲钱,这些钱闲着干什么还不如去搞点大事情呢。其实很多车企面临的就是没资金可用,而小米不同,它有大把的钱可以用去烧用钱烧出来的。
小米的科研实力很强。这一方面我们倒是没有发现对吧,我感觉小米的东西也都是组装产品,很多人也这样觉得,小米的东西都是通过组装完成的,不过在小米的内部有很大的团队雷军就是这样说的小米公司有强大的科研团体,可以无休止的投入,有大批优秀接触的工程师,可以帮助小米来完成造车这个事情。
小米拥有一整台的互联网生态这对于如今的汽车行业来说绝对是一个优势,拥有一整套生态系统,那么在后期的软件优化方面,它就能够很轻松,现在的汽车智能软件,硬件设备领域这一块是不可缺少的,还要加入到智能生态系统中去,才能带动整个产品的增长,例如未来小鹏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车企。他们对于生态环境这一板块都有很强的投入,小米做了这么多年的科技,在生态环境这方面优势确实蛮大的。
雷军的个人魅力。雷军对中国科技行业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的个人魅力真的太高了。成为影响中国科技进步的十大杰出人物,那么他的个人魅力就可以为他拉拢到一些资源,甚至在融资。这一方面就很有优势,毕竟有大佬坐镇,那么招商引资这个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
所以我还是认为小米造车是能够成功的,有机会成功的,它具备了方方面面的优势,又抓住了时代的先机,我们还是等着小米为我们年轻人造出一款性价比极高的智能电动汽车。
小米手机之所以称为国民手机,是因为它价格低,质量好,性能全面,在千元机以下的手机算标配,堪比几千块钱的三星。
小米坐的电动汽车也会兼具小米手机的特性。
小米要跨界进入汽车行业,已经蓄谋已久了,早些年,小米便成立了汽车事业部,并且开发了车生活app,这个app覆盖了各位车主所需要的所有功能。例如保险,救援小技巧等等。
在2017年,小米和北汽集团签约了战略合作协议,首款合作推出的量产车型是一款电动汽车,售价奠定在3.9万元。但对于消息的可信度尚不可知。
根据最近一份由印度公司注册处提交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小米正在寻求收购当地的汽车生产及零部件制造公司。小米汽车如果要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特斯拉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自动驾驶技术,宝马和奔驰等传统企业在技术方面只是迅速跟上,而特斯拉另一项核心技术是它的电池
特斯拉的重要电池供应商之一的松下近期宣布与日本最大汽车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丰田合作。竞争将逐渐加大。
如果是北汽和小米之间合作,有两种合作方式
其一由北汽主导研发,并且由北汽提供生产车间生产,小米只需要提供空气净化智能系统等比较边缘化的技术,提供一个小米车标,那么小米在汽车界就可以打开销路。
其二是由小米占据主导研发设备,并且采用北汽的销售渠道和车间设备生产,但这种合作模式为小米带来巨大的资金投入,研发一辆车款很难,比如蔚来汽车在蔚来ES8提出研发上投资了8000万左右。
南有北汽汽车主导,更容易获取盈利和3.9万元的售价也可以得以实现。
小米跨界造车,定会重启中国汽车行业,高大上的外观,互联网家的体验,高配置,低价格,平民汽车。
小米集团百亿重资转型造车·自信来自哪?
关于IT领域巨头造车的总是热度很高,似乎此类企业打造的汽车总会引领车辆的智能变革;在“功能机”的车辆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的阶段中,如果能实现汽车的物联网接入则必然带来用车体验的颠覆性升级。
这样的观点理论上是对的,只是曾经尚不具备操作的理想模式;而且因车补的问题又带来“骗补”,结果造成了未来前景很广阔的模式被整变味了。不过在车补接近尾声的阶段中,“手机模式造车”已经可以开始布局了,比如「小米汽车」。
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中,可以说绝大多数品牌都是用第一种模式;因为设备的代工生产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而且从芯片和屏幕到其他硬件都有完善的供应商体系。可以说作为手机制造商没有理由再自行研发硬件,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制造成本只可能会更高!
除非受到技术*,此时才会有华为、比亚迪、紫光锐展这类不惜成本也要自主研发的企业。
选择手机或其他设备时只需要看硬件的品牌(供应商),代工厂就那么几家,实际产品品控水平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异;那么最终决定设备体验差异的核心因素,似乎就是系统生态的使用体验了吧。
这就是手机领域的运营模式,需要做的只是的开发系统;小米手机的成功正是基于MIUI系统,不能否认这套系统的使用体验还是挺不错的——设想一下,如果某款汽车使用MIUI系统,车辆、手机、米家的一系列设备均介入物联网,至此车辆可以完成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驾驶与多媒体娱乐,而是能够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万物互联,在物联过程中又能扩展数据的覆盖,车辆最终可以扮演的角色会非常丰富。
重点:汽车代工即将成熟!
小米手机之所以可以不研发硬件而只开发系统,原因是核心零部件都有成熟的供应商,代工厂的水平也足够高;但重点还是以这种模式制造手机的成本更低,汽车其实也达到了这个程度。
电驱汽车的永磁同步电机、动力电池,以及车规级芯片都有很多供应商,比如电机就有精进动力、大洋电机、上海大郡等,动力电池有弗迪电子、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以及比克或孚能等等,MCU&IGBT除了英飞凌等外国品牌以外,自主品牌的比亚迪也是很理想的选项,5G芯片参考紫光锐展。这么多品牌的存在当然会有激烈的竞争,随之而来的就是供应价格的逐步下探,成本可控了。
汽车代工厂也会越来越多,且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因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已经进入了“大浪淘沙”的尾声;曾经的数十家车企(乘用车)最终也许只能剩下个位数,但这是正确的结果,只有扶优扶强才能让真正搞研发的车企带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那么那些可能被淘汰的车企也怎么办呢?部分会被并购,部分会转型成为代工厂,服务的正是这些在跨界的IT领域企业。个人观点时小米汽车更适合用这种模式,不过小米还是选择了自行建厂生产汽车;这样的布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投入也非常大,但未来前景也会更大。
电动化伴随的一定是车辆智能的升级,因为各类智能设备(涵盖传感器)都需要耗电,以燃油汽车的电路系统是无法实现车辆智能化的;而一旦车辆转向电驱之后,则等于为车辆智能升级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已经说明了汽车的物联网接入会带来哪些变化,可以说对于用户而言会非常有吸引力,甚至会逐渐改变用车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所以诸如小米集团之类的企业进入汽车领域是很重要的,传统的汽车制造商缺少的是系统生态的开发能力;重点是思维模式与这些IT企业相比显得有些“固化”,完全基于车辆工程师或用户的角度去研发,想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会非常难,但两个领域的碰撞则有可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综上所述,小米集团转型研发生产汽车的选择是对的,而且没有在“高补阶段”为了赚快钱也能体现出这些企业的态度;至于不选择代工生产而只做系统研发的模式,只能说小米汽车“其志不小”,或者说这个模式目前还不是非常成熟。
不过不论采用哪种模式来生产智能汽车,初期投入100亿元,10年规划投入100亿美金的小米汽车,其最大的关注点其实还只是「产品定位」!——小米手机主打的是性价比,小米汽车会是智能汽车中的什么角色呢?也许真的会是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吧,智能且价格低廉的小车总会很有吸引力。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