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有什么历史?

发布于2021-12-19 19:21:26
4个回答
admin
网友回答2021-12-19

夏、商,属扬州。

周朝,为七闽地。

春秋战国,为楚国地。

秦,属闽中郡。

西汉初,为闽越国。神爵四年(前58年),属会稽郡冶县。建安初,属南平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为建安郡南平县。 [5] 

晋太元四年(379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于南乡沙源地置沙戍。义熙中,设沙村县,属建安郡。宋、齐建置、隶属不变。隋,废。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更名沙县,属建州。后并入建安县。永徽六年(665年),复置。大历十二年(777年),改属汀州。

五代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改属剑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剑州改称南剑州,沙县隶南剑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剑州改置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年),南剑路改置延平路。至正末(1360年),沙县为陈有定辖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

清,袭明制。

民国三年(1914年),沙县属建安道。民国十七年(1928),沙县直属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沙县划归延建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沙县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沙县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沙县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属福建省南平专员公署。

1970年,改属福建省三明地区。

1983年,撤销三明地区,改设三明市,属三明市。 [4] 

2021年,撤销沙县,设立沙县区

admin
网友回答2021-12-19

沙县属福建三明管辖。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源远流长的中原汉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因此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沙县小吃又分为两大流派,即口味清鲜淡甜、制作精细的城关小吃流派,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烧麦、肉包等,独具特色;口味咸辣酸、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以夏茂镇为代表,原料以米、薯、芋为主,如米冻、喜粿、米冻皮(粳籼面)、牛系列等。

  那么,最具代表性的沙县小吃在哪里呢?在沙县城关。历史上,夏茂人基本属于客家,喜外出。因此外出经营小吃最早最多的是夏茂流派小吃,几乎大江南北都有夏茂人的踪影,这种流动性也使夏茂流派小吃的原料加工与经营服务分离,即加工的不经营,经营的不加工,形成低工艺的简单重复劳动。而沙县城关人则是山区文化,喜欢自己加工自己经营,即“前店后坊”的家庭式经营格局,城关流派沙县小吃制作精细,品种多样,成为沙县小吃的主角。因此,到过沙县的人必尝沙县小吃,吃了“沙县小吃”都有“沙阳归来无小吃”之感叹。

  沙县小吃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中呈现出自有的特点:口味大众化,价格平民化;风格独特,技术独到;市场准入成本低,遍布大江南北;馅料绿色环保,有益人体健康;吸纳各地饮食品种,并得以发扬创新。目前,沙县小吃已达240多个品种,其中,翡翠饺、水果塔、菊茶酥、双色马蹄糕等十余个新增品种被评为福建名小吃,而扁肉、烧麦、芋包、包心豆腐丸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华名小吃。

admin
网友回答2021-12-19

关于沙县的记载。

前379年,东晋延平县南乡沙源地(即今沙县城东古县村)始设沙戊。

405-618年,沙戊升格为沙村县。

581-618年,隋改沙村县为沙县,不久废置。

621年,唐武德四年改名沙县。

永徽六年(655年)之前时设时废。历属建州、汀州、剑州、南剑州、南剑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

884年, 沙县治所由沙源地迁往沙溪水北凤林岗(现沙县人民*驻地凤岗街道)之后,传说沙溪城关河段旧有一无角龙,王逸注《离骚》云:“有角曰龙,无角曰虬。”故此河段又称虬江、虬溪,沙县城关亦称虬城。又,沙县县治在沙溪之北,古人为地方命名有一原则:“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沙县别称沙阳。

当然咯,关于沙县,现在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沙县小吃”。顺便查了一下资料。沙县小吃始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义熙年间,历史悠久。此地的先民都是中原各地汉族的后裔,使沙县小吃蕴含着古老汉族饮食文化的“基因”。沙县馄饨已有1400多年历史。北齐颜之推就如是说:“今馄饨,形为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沙县馄饨与众不同之处是:皮薄馅多,馅肉是用木槌捶打而成,包制时视不同口味,再适当加上葱白、虾肉等,配以高汤、味精、香油、葱花、米醋等佐料,吃起来脆嫩美味、清爽可口,1997年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回答完毕。

admin
网友回答2021-12-19
有悠久的沙县小吃的历史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