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出自那首詩

发布于2021-12-19 19:23:50

詩名是什么 誰寫的 講的是什么還有賞析

4个回答
admin
网友回答2021-12-19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家世豪富,年轻时使气任侠,后乃锐意读书。初作《感遇》诗时,京兆司功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由此知名,后举进士。武则天曾召见,授麟台正字,又任右拾遗。一再上书,直陈自己的政见,都是针对时弊。曾两度随军远征,但终不能抒其怀抱。后因其父为县令段简所辱,他闻而立即还乡,被段简借故下狱,忧愤而死。 唐朝初期的诗歌“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闻一多《类书与诗》)。”经“初唐四杰”对六朝糜浮颓废之风狂风暴雨式的冲击后,虽带来一股清新的风,但未开创一个新的领域,陈子昂是结束初唐百年间的齐梁余风、下开盛唐雄浑浪漫一派的重要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是盛唐诗歌美学理想的先驱。在诗歌理论方面,他高举建安风骨大旗,在创作中实现了内容的革新与苍劲诗风的建立。在唐诗发展史上,卢照邻刘希夷张若虚与陈子昂等人是唐诗美学理论的重要探索者,对诗歌的时空意识、宇宙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唐诗浑厚磅礴的气象于此初现倪端。 陈子昂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他的《登幽州台歌》。该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时所作。由于武攸宜的轻率和无能,致使东征军前军陷没,陈子昂两次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结果武攸宜恼羞成怒,反将他贬为军曹。陈子昂满怀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该诗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作者的孤独与悲愤在诗中强烈地反射出来。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表现了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于是,在时间仿佛凝固的、寥阔无限的大地上,寂寞地站着一位诗人,感叹着沧凉与孤独,潸然泪下。这是一种绝对的孤独,是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一个孤独的点,这个点以浩瀚的天宇和沧茫的原野的浑然交融为背景,无限辽阔且沧凉。 人是孤独的,能面对孤独的人的内心是充实的,狂欢放纵是对孤独的逃避与慌张。面对孤独会体悟到人生的另一种真谛:超然物外,敢问苍天。人的尊严不是身居高官要职的显赫,也不是名利双收后他人的青眼,人的尊严是孤独地展现自我。 陈子昂感念天地,怆然涕下,他的背景浩瀚辽远,这使得陈子昂给人一个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形象,其大气超然,更象一个仰天长叹的孤独的英雄
admin
网友回答2021-12-19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 释】:这是一首盛时不遇的名篇。幽州台:即蓟北楼,在今北京市。登上这古老的幽州台,因而想起了古代的事。当年燕昭王求士,筑金台,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但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事。作者由此而感到自己的不遇,心中诞生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浩浩苍空,茫茫旷野,而胸中之不平,又何从吐诉!想到这里,百感交集,“独怆然而泪下”了。诗的气魄很大,语言纵横,有古人之风。   【作 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人,初唐的大诗人。他的诗追摹建安、正始的诗风,反对华而不实的齐梁体。他的代表作是《感遇诗》古十八首。陈子昂在唐诗的发展上,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韩愈的《荐士》诗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是很中肯的。曾任右拾零遗,有《陈拾遗集》。
admin
网友回答2021-12-19
<<登幽州台歌>> 唐代诗人 陈子昂 写的.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dmin
网友回答2021-12-19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小传】: 陈子昂(661 —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时就富於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举进士 ,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於针砭时弊 ,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 ,便於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的风格.著有《陈伯玉集》.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赏析】: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这怎麽能不悲伤叫人落泪呢!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份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楼台高耸 ,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元,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