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秋天更容易让人“悲”呢?

发布于2022-01-10 19:39:12
6个回答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0

1、与阳光有关

从夏天过渡到秋天,阳光照射时长逐渐减少,这将影响到人脑中一个腺体——松果体

医学研究证明,松果体会分泌一种叫褪黑素的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还可使人消沉抑郁,而阳光对其起到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光照越长,松果体越受到抑制,分泌褪黑素越少,人越清醒;反之则松果体越活跃,分泌的褪黑素越多,人也就越感到“秋乏”(敏感者还会感到抑郁)。

此外,“褪黑激素”还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浓度相对降低。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又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它们如相对减少,人们也因此而情绪低沉,更为多愁善感。

2、与气温有关

此前的夏季中,一是由于夏季高温容易过多耗损人体正气,故有“一夏无病三分虚”之说;二是夏季人们精神容易处于亢奋状态,出现“情绪中暑”,如经常发火、脾气暴躁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让接下来的秋季更容易出现疲软、困乏、心情低落等状况。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秋天来临,气温骤然下降、早晚温差加大,这将使人体新陈代谢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3、与环境有关

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秋日里一些最为常见的景象或物象,在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触动人心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

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由此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特别是老年人更易产生垂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少语懒言,引发抑郁症状。因此,有人将“秋郁”称为季节性抑郁症,而数据显示,秋冬正是抑郁症的高发时期。

防治:如何有效缓解悲秋呢?大致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式

1、适当运动

选择天气晴好时,或到公园郊外散步慢跑;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景。通过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培补正气,增强体质,消融忧郁和惆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运动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促进大脑分泌5-羟色胺,让人愉悦起来,有效对抗“秋郁”。

2、充足睡眠

在秋天调摄心神,睡好觉为第一大补。到了秋天,尤其是深秋,人们的情绪会变得低落,出现失眠是多数“秋郁”患者的共同症状。保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0点半前上床。睡“子午觉”,即晚上11点前要进入梦乡,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睡一个午觉,这对调理心神,预防“秋郁”有很大帮助。

3、调整饮食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十分适合补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脾,悲伤肺,惊伤肾”,悲秋之感会伤及人体肺气,而肺气虚弱者,更易产生悲秋之感。因此,化解悲秋,还需润肺。可用秋梨冰糖自制秋梨膏,还可多食百合、秋梨、葡萄、蜂蜜、荸荠等润肺食物,避免秋燥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0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进入9月,秋意渐浓。此时的秋风秋雨,除了给人们带来些许寒意,还容易引发一些人的忧伤情绪,即人们所说的“悲秋”。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盛也容易使人抑郁,气温的变化对其分泌会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秋天,乃“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况且勤奋的工作和多彩的生活还会给金秋增添靓色。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自寻烦恼,不必失意伤感地“悲秋”。

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秋与人生、历史的同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运与自然、历史、社会交织在一起。在古代文化心态中以秋为悲的思维定势,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而且包含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时患世的思想。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0
因为到了冬天了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0

进入9月,秋意渐浓。此时的秋风秋雨,除了给人们带来些许寒意,还容易引发一些人的忧伤情绪,即人们所说的“悲秋”。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盛也容易使人抑郁,气温的变化对其分泌会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秋天,乃“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况且勤奋的工作和多彩的生活还会给金秋增添靓色。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自寻烦恼,不必失意伤感地“悲秋”。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0
因为秋冬正是抑郁症的高发时机。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10
我想继续读书了,这么今年28岁了吧……有没有特殊教育学校愿意收我吗?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