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体育高考生进行“考前焦虑”的心理调节

发布于2022-01-09 19:04:38
1个回答
admin
网友回答2022-01-09
面对文化和体育双重高考的巨大压力,体育专业考生考前出现的焦虑心理尤为突出。那么如何帮助考生进行“考前焦虑”的心理调节,使学生树立充分的自信心,毫不动摇地去实现既定目标呢?这是每个家长、老师和学生本人普遍关注和需解决的实际性问题。 笔者本人在近三年的指导高中生体育训练工作中,针对体育高考生在开考前存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进行了座谈访问和调查研究,研究分析发现考生考前焦虑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从耐挫意义上看,考前焦虑对学生发展是一种激励因素。彻底消除焦虑既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焦虑过多的存在或长期不能减少,则必然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他们的自我发展。关注和研究高中体育生考前心理不稳定状态,采取有效的策略减少考生考前焦虑心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使考生处于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对考生发挥应考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考试指南中的相关研究成果,浅谈笔者在一线教学训练中,帮助学生进行考前焦虑心理调节的实践性做法,提供给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参考,与同行商榷改进。 关键词:体育高考生 考前焦虑 心理调节 一、“考前焦虑”的类型因素及表现。 1、体育好、文化差的考生狂躁而又失望。 运动水平高、身体素质好、专业技术好,但文化成绩差的考生,面临第一关体育专业考试自信很足、求胜心急,希望体育考试早日结束且高分过关,但此时也会提前想到第二次文化高考的弱势不足。自信与不足两种心理状态并存,考前狂躁而又失望的情绪使自己对文化高考提前产生焦虑,对体育考试大意马虎。 2、体育一般、文化好的考生恐怖而又期望。 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一般、没有专项特长、但文化成绩较好的考生担心体育考试第一关过不去,对体育考试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想到平时体育训练付出的代价不比别人少,现在不报考体育院校,改报文化类其它专业,感觉升学目标更渺茫。这种恐慌的焦虑心理使自己对体育考试心慌怯场。 3、体育和文化都一般的考生抑郁而又悲观。 没有专项特长、身体素质一般、文化成绩也一般的学生,面临体育和文化的双关考试往往表现为冷漠,对老师、同学和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意志消沉并表现出悲观、沮丧的情绪。他们一心想到自己的弱势不足,找不到自己的优势闪光点,把自己压制在意志消沉、抑郁挫折的低落情绪状态中,对体育考试冷漠悲观,甚至想到投机取巧。 二、帮助学生建立“考前焦虑”防卫机制的途径方法。 学生面临高考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笔者通过平时的体育教学、辅导训练观察分析了考前焦虑的类型因素,在体育训练中提前建立起积极的“考前焦虑”防卫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心设计预防不良情绪发生的途径方法。 1、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在教学训练中,首先了解学生不良心态存在的背景,从训练内容方法上适当降低难度,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编排组合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动作,减小体育困难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对学生体育和文化的学习考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以发挥优势特长为主,以补短为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营造“以长促短”、互促向上、互助推进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卑的阻力逐渐减小,完成动作的信心一点一点的增强。这样学生感知到自己的闪光点,从不足的阴影中走出来,以主动积极地心态去克服意志薄弱、退缩逃避的畏惧心理障碍,敢于面对平时的动作容易失误、文化成绩难以提高这些心理挫折,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耐力,使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具备应考的基本适应能力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2、实施学生生存能力模拟训练。 生活在父母“保护伞”下长大的学生,表现出来怕吃苦、意志薄弱、生存能力差的现象更明显,他们面临高考、在情绪上产生一种紧张依赖、过度期望的心理状态。学业是否成功呢?未来前途如何?一切取决于高考成绩,高考的威胁确实令人痛苦不愉快。因此组织教学训练时,应更多的创设有关情境开展生存模拟训练,如夏令营、野外爬山岭极限训练,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掌握生存技能,面临危难有决策能力,体验到自立自救的实践锻炼历程,学生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寓生存教育于教学实践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鼓励学生“急中生智”,领悟“吃一堑、长一智”道理,暗示学生沉着冷静地面对困难,强调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害怕退缩、不知所措,要求学生迎难而上、敢于拼搏进取,努力改善困境,从而发展自身对困难的适应能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这有利于发挥应考能力水平和担负水平。学生从生存教育活动中领悟到“大学不是独木桥、行行可以出状元”的生活哲理,掌握面对困难和摆脱困难的方法与技能,表现出良好的调控情绪能力和决策能力,主动积极地去接受高考的挑战检阅,不管应考的成功与失败,都不会影响他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目标。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学龄处于15-18岁的高中生,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都已发展到新的高水平,他们能够对复杂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能够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依靠意志力量进行自我调控。如果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教会学生准确认知自身弱点,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评估自己,对自我适应能力准确评价、对考试环境正确理解,再让学生在自我目标实现过程中对自己行为进行监控、调整、修正和维持,使学生注意提高自控能力和意志力。这样有利于及时调整情绪、抑制自己冲动和过激行为,有利于考生考试行为适应社会规范,遵守道德和法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影响学生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及其发展的因素角度去理清教学设计思路。比如: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情境,尊重学生个性和要求,便于学生在*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文明竞争、合作学习,充分体验同伴交往的成功和失败。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有效限制不良行为习惯和情绪冲动。 4、提高学生耐受挫折能力。 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挫折不可避免。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业成绩的过度追求、对失败原因的不恰当分析,不善于处理人际交往和过多地关注他人的评价。学生遭受严重挫折后,往往会引起激烈的焦虑、抑郁、恐怖等不良情绪反应,甚至出现攻击报复、逃避、冷漠、狂躁、固执等不良行为,严重地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业的成功。因此,体育教学中很有必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减轻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焦虑、摆脱痛苦,以便恢复心理平衡,从而提高学生耐受挫折能力。课堂教学中,老师提供遭受挫折时情绪宣泄和积极转移的途径,例如:篮球对拉赛、足球的运球过人动作练习时,将学生的冲动、攻击行为转移到有益的训练活动中;设置一些超出能力的教学目标活动,让学生体验失败,客观认识自我,准确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搜集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可以进行合理认同的教学素材,比如担任运动员、裁判、观众、自我树立学习中的成功榜样,以此消除个人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提高自己认同成功的、使自己的行为习惯向学业成绩、生活发展方面正向迁移的自信心;创设经受挫折、在失败中实践磨砺的模拟情境,如淘汰制体育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斗志、调动潜能,不断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学生耐受挫折能力,改变学生脆弱的心理。 帮助引导学生降低或减少考前焦虑,提高学生应付挑战和克服困难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实施的一项课程任务内容。本人针对体育专业考生“考前焦虑”产生的因素类型,在教学训练中提前建立防卫机制的途径方法,只是一种初浅的对策思路和实践做法,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建议。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