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DOD: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高级研究项目管理局(APR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对有关分组交换的广域网(Packet-Switched wide-area network)科研项目,因此起初的网络称为ARPANET。1973年TCP(传输控制协议)正式投入使用,1981年IP(网际协议)协议投入使用,1983年TCP/IP协议正式被集成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UNIX版本中,该“网络版”操作系统适应了当时各大学、机关、企业的旺盛的连网需求,因而随着该免费分发的操作系统的广泛使用,TCP/IP协议得到了流传。TCP/IP技术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支持,不久就有了很多分散的网络。所有这些单个的TCP/IP网络都互联起来称为INTERNET。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拥有用户和资源最多的一个超大型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也因此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IP网络正逐步成为当代乃至未来计算机网络的主流。
从IPv4向IPv6过渡主要有下面几种:
Ⅰ.双栈
Ⅱ.隧道技术
Ⅲ.翻译技术
双栈技术(RFC1933):双栈技术实际上就是在主机和路由器上同时实现IPv4和IPv6双协议栈,各自独立实现IPv4和IPv6的处理和转发。目前,这种过渡方式是最简单实用的,而且在国家标准中已将它列入标准,这种方式的过渡技术使用可以取代隧道技术,但是在组网过程中全部使用双栈实现势必要提高用户的投资成本,而且这种过渡方式无法实现IPv4和IPv6的互通。因此双栈的应用场景往往是小规模混合组网,并且IPv4和IPv6网络互相独立的前提下的。而在其它大规模组网的场景下的边缘路由器往往也必须要支持双栈,目的是为了实现隧道、翻译等其它只需要在网络边缘实现的过渡技术。
隧道策略是IPV4/V6综合组网技术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机制。用于实现V4报文穿越V6网络,或者v6报文穿越V4网络。隧道是用一种协议来传输另一种协议的数据。隧道包括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隧道终点),这些隧道端点通常都是双栈节点。在隧道入口以一种协议的形式来对另外一种协议数据进行封装并发送;在隧道出口对接受到的协议数据解封装,并做相应的处理。
翻译技术,顾名思义,通过特有机制实现IPv4地址和IPv6地址的互相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