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太好比较吧,也不能比
GPS是五十多年前就建好了,北斗系统也才完成组网没几年,
前几年在国内某论坛看过一篇文章,讲述北斗与GPS的异同,很多专业术语咱也看不懂,就记得说是在50年前计算机和材料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GPS系统采用了很多巧妙的设计,用很精简的办法解决了很复杂的问题,到北斗的时候。这个招数没学会,只能用了非常复杂的办法,包括初代时的地面基站(歪打正着,这个汶川地震立了大功[大笑])。
记得这篇文章很快被管理员删除,所以嘛,一定是谣言啦,一定是。
北斗一,4颗实验卫星,最后一颗2007年发射。
北斗二,25颗卫星,最后一颗2019年5月发射。
北斗三,30颗卫星,最后一颗2020年6月发射。
北斗二,主要服务亚太,25颗里面,两颗失效。四颗备份星。
北斗三基本与美国GPS一样,24颗中轨道卫星,多了6颗同步轨道卫星。
百度上都有。
谢邀:
因为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比美国的要先进,GPS的精度在十米左右,不可以发短报文。而我国的北斗卫星精确定位在一米左右,并有短报文发送互传信息。
世界四大卫星系统是俄罗斯的格罗拉斯,欧洲的嘉利略,美国的GPS。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领先世界。
或许有人会觉得卫星越多覆盖率越高、信号越好,所以北斗超越了GPS,其实现实并不是如此。第一,美国GPS发展较早,第一时间占据了最具有优势的轨道,所以他们用更少的卫星实现了更优的效果。第二,美国GPS采取的是基站?卫星模式,从信号来讲基站更为稳定,而我们由于部分国家不开放北斗基站建设,比如澳大利亚,所以我们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卫星。
北斗系统一共有三代,三代之间的技术并不完全相同,你说的55颗星,大概是北斗一代、北斗二代加北斗三代的卫星总和。
卫星数量北斗一代,一共3颗星,2000年上天,2012年已经全部退役。
北斗二代,一共16颗星,6颗静止轨道卫星,6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2012年上天,现在还有部分卫星仍在工作,还没有完全退役。
北斗三代,一共30颗星,2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020年7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
至于美国的GPS卫星系统,在2011年以前是2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组成,21颗为工作星,3颗备用星。2011年6月,变成了27颗星。2018年10月18日,再加4颗星,现在GPS系统是31颗星,但都是中地球轨道卫星。
至于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盟的伽利略卫星系统,都是采用的中地球轨道卫星组网,没有使用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北斗卫星系统与外国卫星系统的区别所以,如果说北斗与外国卫星系统的区别,倒不是卫星数量的多少,而是中国使用了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而外国卫星系统没有采用。
实际上GPS在1960年代设计GPS卫星系统的时候,美国海军自己也考虑过采用同步轨道卫星的模式,但后来与空军的子午仪卫星系统合并时,就简化成了现在的GPS卫星系统,放弃了同步轨道卫星方案,主要原因是过于复杂。
我不是专业人员,但猜测美国放弃同步轨道卫星,但中国必须要使用同步轨道卫星的原因,大概是:
北斗使用同步轨道卫星来提高卫星定位精度。一是卫星的原子钟精度没有美国的先进,二是地面注入站被限制在国境线以内,无法及时调整卫星轨道状态。这两者都会造成定位精度降低,并且卫星调轨的时候是中断服务的,但这些调轨都只会发生在卫星经过中国上空时才会发生,也就降低了卫星系统在国内服务的质量。此时,就必须加上几颗专门为国内定位服务的同步轨道卫星来提高国内卫星定位的质量了。我猜测是这个原因。
至于GPS就因为没有上面两个原因,自然定位质量就提高到不需要同步轨道卫星来协助定位了。分别描述如下:
美国的卫星时钟技术先进,因此可以精确定位,不需要同步轨道卫星来协助提高定位。1974年美国GPS卫星就采用铷原子钟了,相对频率稳定度达到10^-12/秒,误差8m。1977年,BLOCK II型采用了更先进的铯原子钟后,相对稳定频率达到10^-13/秒,误差再降为2.9m。1981年,休斯公司研制的相对稳定频率为10^-14/秒的氢原子钟使BLOCK IIR型卫星误差降至仅为1m。也就是说,在1981年,美国卫星已经全部使用氢原子钟,如此就可以省掉了同步轨道卫星。
其次,是美国的地面注入站可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设置,而不是限制在美国国境以内,也就是说,美国可以随时调整卫星的轨道状态。GPS注入站目前有4个,分别位于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瓜加林环礁,大西洋上的英国属地阿森松岛,英属印度洋领地的迪戈加西亚岛和位于美国本土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注入站的作用是把主控站计算得到的卫星星历、导航电文等信息注入到相应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