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

发布于2022-07-24 23:31:07

要期末了,求一篇关于 大学生应当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的 范文,一千五百字左右,我搜了一些,都不合适,帮帮忙了!

5个回答
admin
网友回答2022-07-24
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万。 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撰稿人*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06年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较去年增加22%。这一增一减更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admin
网友回答2022-07-24
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万。     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撰稿人等*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06年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共有41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较去年增加22%。这一增一减更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admin
网友回答2022-07-24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出发,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就业能力;经验和做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57-0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2.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
  1.现行教育*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
  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
  3.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了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笔者还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
  结语: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admin
网友回答2022-07-24
你要实际行动啊 开网店创业开始 有电脑的话 我可以教你 现在开网店 投资也不高300--500就能创业 我也是 开网店兼职的 可以的话 教你
admin
网友回答2022-07-24
首先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或是通过一些方式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自己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干不了,而是没有这个机会,所以有时候有个就业的机会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有句话说,技多不压身,所以当我们不断碰壁时,是不是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技术,让自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额,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因为就业难选择来北大青鸟@昌平校区提升自己,让自己有更好的提升。这里教员很负责,而且都很有实战经验,所以能将技术和理论很好的结合,让学员更容易理解;其次,这里和很多企业有合作关系,让学员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学校有很多的锻炼机会,比如说网络梦工厂、百度工作室、网站梦工厂等,可以让学员的技术得到更多的提升,做好,学校在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时,还好通过一系列课程和比赛,提升学员的职业素养,让学员更好的就业。因此学校的就业率一直都很不错,有兴趣可以来看看。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