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于2022-03-25 09:56:41
4个回答
admin
网友回答2022-03-25
孔子是提唱仁的.所谓的道其实就是规律.如同道路一样.规律的本质就是一个东西或事碰到了另一个东西或事.只要没有其他的事或物加入.所得的结果永远且只有一个.最后说一句.道德经的开头.道之道不可道.(不懂查文言文)
admin
网友回答2022-03-25
孔子没有“道”。此思想是老子提出的。孔子提出的是“仁”学说。
admin
网友回答2022-03-25
称为“尊者”的先生说“孔子不知道”,对此,在下说几句自己的看法如下: 1,《论语》中说,孔子“据于德”而“志于道”,为什么?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所以,立足于可据的德去追求道的境界,是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是谦逊的表现。孔子“依于仁”,“仁”是什么?是“道”之“心”,依据“仁”然后去寻“道”,给世人指明了方向,其功莫大焉!由“爱人”可以上推到“仁”,由“仁”再上推即可达“道”的境界,此是“执两用中”。 2,《礼记·乐记》中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周易》所讲的是效法天地之道,《论语》中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本来就是主张“自然而然”。《大学》中说“明明德”,“明德”本在人心,只是使之自然显明而已。孔子要复兴的是“礼”,而不是把“周礼”作为自己的理想,《春秋公羊传》中的“礼”与周礼相同吗?“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救世的精神,就像孟子所说的“行不必果”。佛不会因为世俗邪恶而放弃普渡众生,孔子也不会因为当时无法成功而放弃救世行仁。在世俗的人看来,孔子在当时是失败的,但是,从历史来看,孔子所救的岂是一时一代之人?莫非只有生前的成功才算成功吗?孔子于不义之富贵看作浮云,有人讥笑他为“丧家之犬”,他坦然相对;遭陈蔡之厄而弦歌不绝;为救天下而不惜劳苦!对此圣人,竟然诬之为“汲汲于现世功利”,于心何忍? 3,天下既以失礼,不当复礼吗?天下既已失义,不当倡义吗?天下既已不仁,不当崇仁吗?天下若不仁,何以谈德?天下若无德,何以言道?《道德经》言“道”,何尝不言“德”?“朴散而为器”,“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莫非老子不言“器”?老子何尝不言“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者,兹心也;恕者,如心也。慈与仁恕有何本质区别?俭者,约也;节者,亦约也。俭与节义有何本质区别?不敢为天下先者,不矜不伐也;谦逊者,不傲于人也。不敢为天下先与谦逊有何本质区别?知道必知仁,知仁方可知道。道是可闻而得的吗?“何莫由斯道也”?道本是无为无不为,道本是可道而非常道,道本是强为之名,《老子》何尝说过什么是道!“朝闻夕死”只是孔子谦逊地表达自己对道的追求志向而已,何以谓之“遗憾”?若孔子不知道,那么,《周易》、《春秋》所传的是什么? 4,若是某人只是“坐忘”,使自身解脱,而不汲汲于救世,即使成佛成道,有何可羡?置名利于度外,劳神劳心而为天下奔波,不怨天尤人,岂是“坐忘”所可比拟?无“坐忘”之功,不可能“人不知而不愠”,不可能不怨天不尤人。只知坐忘之修行,而不知救世之实践,只能是一个自了汉而已!圣人之心,圣人之行,岂是凡俗之人所能了解! 5,孔子生活于周朝,诚然。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所“述”者何?“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尧舜文武岂是周人?孔子所言所行,便是面向“社会现实”的,“学而时习之”即是如此,周游列国便是为此,儒者随修“坐忘”之功,更“由仁义而行”,“修齐治平”非关注社会现实是何? 孔子身在现实,而心在现实之外;孔子不求其言必能为人所信,不求其行必然有结果,放弃成败得失之心,不求其说必然被当时所用,如此之言行,岂是“硁硁小人”所能解?——孔子曰:“言必心,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庄子之道自有可取者,但他一生也“只是在僻处自说”。究竟是“出淤泥而不染”和“在淤泥而不染”哪个境界更高?究竟一心救世与清高自守哪个境界更高?
admin
网友回答2022-03-25
孔子的是儒学而非道学,是一些做人之法,而中国的道学之师是老子,他的学术也就是中国的哲学。

回到
顶部